| 研究背景 | 民情指數計算方法 | 圖表 | 數表 | 新聞公報 | 綜合報告 | 參考存檔網站: 「民情指數」專頁 |
研究背景
香港民研在2012年制定「民情指數」(PSI),目的在於量化香港市民對香港社會的情緒反應,以解釋及預視社會出現集體行動的可能性。民情指數包涵了「政通」和「人和」兩個概念,分別以「政評數值(GA)」和「社評數值(SA)」顯示。政評數值泛指市民對整體政府管治的表現評價,而社評數值則泛指市民對整體社會狀況的評價。民情指數由十項民意數字組合而成,數據來源始於1992年7月,累積數據超過30年。
於2023年6月28日,香港民研發表了「民情指數25年」的報告,作為「一國兩制25周年中期民情總結」的最後一個發表項目,報告聚焦分析了1997年7月至2022年6月四任特首的數據,涵蓋董建華、曾蔭權、梁振英和林鄭月娥的任期,但不包括彭定康和時任特首李家超。及至2023年7月,民研開始重新整合及分析過去三十多年建構民情指數的方法和數據,正式成為「第二代民情指數」。民研於7月4 日首次發放「民情指數第6.1號報告」,亦即民研第一份跨越第六個香港最高領導人的民情指數報告,除了調整了民情指數的計算方法,還把覆蓋範圍擴大至由1992年7月開始,2023年6月結束,前後31年超過70萬個透過隨機抽樣電話訪問的數據樣本。初部構思整個「第二代民情指數分析系列」共有12個單元,發放周期大約橫跨三至四個月,將不斷重複和更新。
香港民研希望透過此「第二代民情指數分析系列」,展示出二次數據分析的力量和價值,以及深化多媒體公民教育的工作。
圖表
半年結
數表
半年結
新聞公報
參考存檔網站: 「民情指數」專頁
| 研究背景 | 民情指數計算方法 | 圖表 | 數表 | 新聞公報 | 綜合報告 | 參考存檔網站: 「民情指數」專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