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2日香港民意研究所發佈會 – 傳媒參考資料
詳細結果
民研計劃發放香港市民身分認同調查結果
特別宣佈
香港民意研究計劃(香港民研)前身為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港大民研)。公報內的「民研計劃」指的可以是香港民研或其前身港大民研。
公報簡要
民研計劃於六月初由真實訪問員以隨機抽樣電話訪問方式成功訪問了1,008名香港居民。調查顯示,以沒有涉及身分對立問題的獨立評分計,無論是按認同感、重要性或認同指數排名,「香港人」身分均繼續排行第一位,之後是「亞洲人」、「世界公民」、「中華民族一分子」、「中國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對比半年前,只有「香港人」身份的認同感及認同指數錄得明顯下跌,其餘數字沒有明顯變化。另外,「亞洲人」的重要性及認同指數同創2016年6月以來新低。如果把「香港人」和「中國人」身分對立比較,讓市民在「香港人」、「中國人」、「香港的中國人」和「中國的香港人」四者中選擇自己最認同的身分,無論是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都比同樣定義的「中國人」比率為高。與半年前比較,全部數字均沒有明顯變化。調查的實效回應比率為55.1%。在95%置信水平下,調查的百分比誤差不超過+/-4%,評分誤差不超過+/-2.9。
樣本資料
調查日期 | : | 7-10/6/2021 |
調查方法 | : | 由真實訪問員進行隨機抽樣電話訪問 |
訪問對象 | : | 18歲或以上操粵語的香港居民 |
成功樣本數目[1] | : | 1,008 (包括507個固網及501個手機樣本) |
實效回應比率 | : | 55.1% |
抽樣誤差[2] | : | 在95%置信水平下,百分比誤差不超過+/-4%,評分誤差不超過+/-2.9 |
加權方法 | : | 按照政府統計處提供的統計數字以「反覆多重加權法」作出調整。全港人口年齡及性別分佈統計數字來自《二零二零年年中人口數字》,而教育程度(最高就讀程度)及經濟活動身分統計數字則來自《香港的女性及男性 – 主要統計數字》(2020年版)。 |
最新數據
關於香港市民各項身分的獨立評分數字表列如下:
調查日期 | 17-20/6/19 | 4-10/12/19 | 1-4/6/20 | 7-10/12/20 | 7-10/6/21 | 最新變化 | |
樣本數目[3] | 607-692 | 596-677 | 575-690 | 529-648 | 586-703 | — | |
回應比率 | 58.7% | 62.8% | 64.3% | 70.0% | 55.1% | — | |
最新結果[4] | 結果 | 結果 | 結果 | 結果 | 結果及誤差 | — | |
香港人 | 認同感 | 8.61[5] | 8.51 | 8.57 | 8.26[5] | 7.78+/-0.20 | -0.47[5] |
重要性 | 8.46[5] | 8.42 | 8.34 | 7.89[5] | 7.80+/-0.20 | -0.09 | |
認同指數 | 84.6[5] | 82.6 | 83.1 | 79.5[5] | 76.3+/-1.9 | -3.3[5] | |
亞洲人 | 認同感 | 7.69[5] | 7.82 | 7.83 | 7.84 | 7.74+/-0.20 | -0.10 |
重要性 | 6.64[5] | 6.79 | 6.89 | 6.65 | 6.56+/-0.24 | -0.09 | |
認同指數 | 70.1[5] | 70.9 | 72.3 | 70.1 | 69.1+/-2.2 | -1.0 | |
世界公民 | 認同感 | 6.89 | 7.06 | 6.93 | 6.97 | 6.79+/-0.24 | -0.17 |
重要性 | 6.53 | 6.63 | 6.64 | 6.53 | 6.45+/-0.26 | -0.07 | |
認同指數 | 66.2 | 66.7 | 66.6 | 66.5 | 64.8+/-2.2 | -1.7 | |
中華民族 一分子 |
認同感 | 6.27[5] | 6.46 | 6.25 | 6.44 | 6.46+/-0.29 | +0.03 |
重要性 | 5.96[5] | 5.99 | 5.89 | 6.04 | 6.01+/-0.29 | -0.03 | |
認同指數 | 60.2[5] | 60.7 | 59.2 | 60.7 | 61.0+/-2.8 | +0.2 | |
中國人 | 認同感 | 5.87[5] | 6.12 | 5.74 | 5.93 | 6.02+/-0.28 | +0.09 |
重要性 | 5.54[5] | 5.63 | 5.50 | 5.40 | 5.59+/-0.29 | +0.18 | |
認同指數 | 55.2[5] | 57.3 | 54.6 | 54.9 | 56.0+/-2.9 | +1.0 | |
中華人民 共和國國民 |
認同感 | 4.82[5] | 5.24[5] | 4.90 | 5.16 | 5.30+/-0.29 | +0.14 |
重要性 | 4.79[5] | 4.99 | 4.77 | 4.99 | 5.08+/-0.29 | +0.10 | |
認同指數 | 46.2[5] | 49.6 | 46.8 | 49.3 | 50.5+/-2.9 | +1.1 |
沒有涉及身分對立問題的獨立評分結果顯示,無論是按認同感、重要性或認同指數排名,「香港人」身分均繼續排行第一位,之後是「亞洲人」、「世界公民」、「中華民族一分子」、「中國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認同感評分分別為7.78、7.74、6.79、6.46、6.02及5.30。重要性評分則分別為7.80、6.56、6.45、6.01、5.59及5.08。把個別樣本之認同感評分和重要性評分的幾何平均數乘以10,就得出0至100分的「認同指數」,0分代表絕不投入,100分代表絕對投入,最新數字分別為76.3、69.1、64.8、61.0、56.0及50.5。對比半年前,只有「香港人」身份的認同感及認同指數錄得明顯下跌,其餘數字沒有明顯變化。另外,「亞洲人」的重要性及認同指數同創2016年6月以來新低。
至於採自行之已久的「香港人」與「中國人」身分對立提問方式的調查結果,則表列如下:
調查日期 | 17-20/6/19 | 4-10/12/19 | 1-4/6/20 | 7-10/12/20 | 7-10/6/21 | 最新變化 |
樣本數目[6] | 643 | 577 | 602 | 639 | 605 | — |
回應比率 | 58.7% | 62.8% | 64.3% | 70.0% | 55.1% | — |
最新結果 | 結果 | 結果 | 結果 | 結果 | 結果及誤差 | — |
自稱為「香港人」之比率 | 53%[7] | 55% | 50% | 44%[7] | 44+/-4% | — |
自稱為「中國人」之比率 | 11%[7] | 11% | 13% | 15% | 13+/-3% | -2% |
自稱「香港人」和「中國人」 混合身分之比率 |
36%[7] | 32% | 36% | 38% | 42+/-4% | +3% |
自認為廣義「香港人」之比率 | 76%[7] | 78% | 75% | 69%[7] | 72+/-4% | +4% |
自認為廣義「中國人」之比率 | 23%[7] | 21% | 24% | 29%[7] | 26+/-4% | -2% |
如果把「香港人」和「中國人」身分對立比較,讓市民在「香港人」、「中國人」、「香港的中國人」和「中國的香港人」四者中選擇自己最認同的身分,有44%稱自己為「香港人」,13%自稱為「中國人」,13%自稱為「香港的中國人」,而28%則自稱為「中國的香港人」。換言之,72%認為自己是廣義的「香港人」(即回答「香港人」或「中國的香港人」),26%認為自己是廣義的「中國人」(即回答「中國人」或「香港的中國人」),42%則選擇了「香港人」和「中國人」的混合身分 (即回答「香港的中國人」或「中國的香港人」)。無論是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都比同樣定義的「中國人」比率為高。與半年前比較,以上全部數字均沒有明顯變化。
民意日誌
民研計劃於2007年開始與慧科訊業有限公司合作,由慧科訊業按照民研計劃設計的分析方法,將每日大事記錄傳送至民研計劃,經民研計劃核實後成為「民意日誌」。
由於本新聞公報所涉及的調查項目,上次調查日期為7-10/12/2020,而今次調查日期則為7-10/6/2021,因此是次公報中的「民意日誌」項目便以上述日期為依歸,讓讀者作出比較。以涵蓋率不下25%本地報章每日頭條新聞和報社評論計,在上述期間發生的相關大事包括以下事件,讀者可以自行判斷有關事件有否影響各項民調數字:
10/6/21 | 人大常委通過《反外國制裁法》 |
4/6/21 | 警方封鎖維園,阻止六四悼念集會 |
31/5/21 | 政府擬限制未接種疫苗者進入各類場所 |
30/5/21 | 政府和商界推出措施鼓勵接種疫苗 |
28/5/21 | 十位知名民主派人士就10月1日集會案被判罪成入獄 |
27/5/21 | 立法會通過修改選舉制度 |
25/5/21 | 政府宣布將為持雙程證者和難民接種新冠疫苗 |
21/5/21 | 部分大學和企業推出措施鼓勵接種疫苗 |
15/5/21 | 台灣新增180宗本地感染新冠肺炎個案 |
14/5/21 | 政府引用國安法凍結黎智英私人財產 |
11/5/21 | 政府購買東京奧運轉播權予五間電視台 |
2/5/21 | 政府擬規定外傭來港或續約須接種新冠疫苗 |
30/4/21 | 政府宣布全港外傭須接受強制檢測 |
27/4/21 | 政府以「疫苗氣泡」為基礎放寬部分防疫措施 |
26/4/21 | 香港及新加坡政府宣布兩地「航空旅遊氣泡」將於5月26日啟動 |
23/4/21 | 香港民族陣綫前成員管有炸藥罪成,判囚12年 |
16/4/21 | 九位知名民主派人士就8月18日集會案被判罪成入獄 |
15/4/21 | 政府舉辦「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 |
13/4/21 | 政府將立法禁止公開呼籲不投票或投白票廢票 |
11/4/21 | 四款儲值支付工具將協助發放電子消費券 |
10/4/21 | 阿里巴巴違反《反壟斷法》,被罰182億元人民幣 |
30/3/21 | 人大常委通過修訂基本法,修改香港的選舉制度 |
25/3/21 | 國際品牌拒用新疆棉花,中國消費者發起抵制運動 |
19/3/21 | 中美官員於阿拉斯加會談 |
17/3/21 | 港澳辦和中聯辦就修改香港選舉制度舉辦座談會 |
11/3/21 | 全國人大會議通過修改香港的選舉制度 |
1/3/21 | 法庭通宵審議47名民主派人士保釋申請 |
28/2/21 | 47名民主派人士被控「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 |
23/2/21 | 政府提出修例規管公職人員宣誓,列出負面行為清單,違者將取消資格 |
22/2/21 | 夏寶龍指中央政府將改變香港選舉制度,確保「愛國者治港」 |
19/2/21 | 政府公布香港電台的管治及管理檢討報告,並宣布由李百全接替梁家榮出任廣播處長 |
18/2/21 | 科興疫苗抵港,政府公布接種計劃 |
16/2/21 | 政府恢復晚市堂食,唯顧客須使用「安心出行」應用程式或登記資料 |
9/2/21 | 終審法院撤銷高等法院批准黎智英保釋的決定 |
29/1/21 | 英國政府公布BNO簽證移民詳情;中國及香港政府宣布不再承認BNO護照 |
27/1/21 | 林鄭月娥以視像形式向習近平述職 |
20/1/21 | 英國御用大律師David Perry辭任民主派集結案主控官 |
13/1/21 | 巴西當局公布科興疫苗整體有效率為50.4% |
7/1/21 | 美國國會確認拜登勝出總統大選,特朗普支持者闖入國會爆發衝突 |
6/1/21 | 警方以涉嫌違反國安法拘捕53名民主派初選相關人士 |
5/1/21 | 馬道立指倡議司法機構改革須有細節及理據 |
31/12/20 | 終審法院受理律政司上訴,黎智英還押候訊 |
30/12/20 | 12港人案中十人被判囚七個月至三年,兩名未成年者移交香港 |
25/12/20 | 黎智英獲准保釋,禁離家受訪發文 |
23/12/20 | 政府宣布設立疫苗保障基金,並讓市民選擇接種哪款疫苗 |
21/12/20 | 英國出現變種新冠病毒,港府禁止英國客機來港 |
12/12/20 | 黎智英被加控「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 |
8/12/20 | 政府再收緊防疫措施,新增禁足及強制檢測權力 |
數據分析
調查顯示,以沒有涉及身分對立問題的獨立評分計,無論是按認同感、重要性或認同指數排名,「香港人」身分均繼續排行第一位,之後是「亞洲人」、「世界公民」、「中華民族一分子」、「中國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對比半年前,只有「香港人」身份的認同感及認同指數錄得明顯下跌,其餘數字沒有明顯變化。另外,「亞洲人」的重要性及認同指數同創2016年6月以來新低。
如果把「香港人」和「中國人」身分對立比較,讓市民在「香港人」、「中國人」、「香港的中國人」和「中國的香港人」四者中選擇自己最認同的身分,無論是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都比同樣定義的「中國人」比率為高。與半年前比較,全部數字均沒有明顯變化。